韩修存
一
“冰封大地时,太阳最暖和,雪中送盆炭,化作一团火,漫漫长夜里,彼此手牵手,蓝蓝天空下,还是好人多,久旱逢甘霖,洒下爱的歌,雨中送把伞,笑意满心窝,一方困难时,八方汇真情,看看这世界,还是好人多,好人是岁月间,芬芳的记忆,好人是菩提花,甜蜜的寄托。好人是,山水间永恒的新绿,好人是,星空下不老的传说培樱,好人是岁月间,芬芳姿滚的记忆,好人是菩提花甜蜜的寄托,好人是,山水间永恒的新绿,好人是,星空下不老的传说……”
在《好人多》的优美旋律中,苏北大地上人们正在传颂着一个真实的故事!话说骆马湖在没有移民之前,就有周刘谢杨,臧陆马窦八大姓氏。周刘谢杨乃是最早来骆马湖开荒的四大姓,他们来的时候,骆马湖的湖田大都是无主之地;臧陆马窦则是骆马湖的四大地主,他们凭借各种办法强取豪夺,最终骆马湖的大部分湖田为其所有。“骆马湖圈子小,不是亲就是表”,周刘谢杨老表亲。说的是周刘谢杨初到骆马湖,互有姻亲,传宗接代,祖上都沾亲带故,聚到一起,连讲粗话的余地都没有,说不定周三的母亲就是刘四姑姑,周刘两家如爆粗口,弄不好就是自己骂自己!。像极了“《红楼梦》中贾、史、王、薛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而臧陆马窦四大地主,也是“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世事难料,漂浮不定,走运的时候,多置卖几百亩田地,背运时,喝口凉水都塞牙,丢房失地也常态;弄得骆马湖今天的湖田,不知明天又到了谁家!倒腾来,倒腾去,不见多了湖田,却多了不少人情世故!
且说这骆马湖的头号地主叫臧纡青,他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明好学,熟读四书五经,很小的时候就中了举人,他是窑湾古镇的缔造者和设计者,如今的窑湾古镇中宁街苏镇扬会馆附近还有他的塑像;这陆文椿也不简单,自小记忆过人,过目不忘,也是名举人;只是这马从凯自小舞枪弄棒,习拳练武是名将军,家住马圩,如今已无稽可考;而这窦老爷叫窦鸿年的故居则在邳州戴圩还有留存。闲话少说,书归正传。如今先说说周刘谢杨周家里的一支。周家的祖先原是绍兴一代的船民,那是一个春天,周家老爷沿大运河北上运粮进京,行走到骆马湖中的运粮河时,好似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只见这里地广人稀,沃野千里,却没有主人,遂决定捡个便宜,圈块地定居下来,生儿育女,繁衍后代,闲事捕鱼,忙时收种,各取所需,自得其乐。主人周西安还比照其它村居的起名习惯,给她起了一个“三场”的名字。1958年7月,为响应政府号召,年仅24岁的周西安带着妻子吴本兰、7岁的大儿子周贤、4岁的大女儿周贤侠迁移到了曹集的北三河住了一年多,因为这里安置的迁移人口密度太大,又将他们一家再迁至到冒店村(南三河)居住下来。
吴本兰时常回忆骆马湖那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她常跟人说,早年在骆马湖,是收一季,吃一年,汛期涨水的时候,带上来很多淤泥,成为庄稼最好的“口粮”,水一下去就赶紧抢种小麦,一年种一季小麦,小麦收了就够吃一年的;每到汛期床底鳅蟹乱窜,床上鱼虾乱蹦,人欢鱼跃,这样的世外桃源真是令人流连忘返。要粮食有粮食,要鱼虾有鱼虾;可搬来曹集以后这里却一无所有,好像一夜回到了解放前。要房子没有房子,要地没有地,要吃也没有吃的。只能自家搭个茅草棚,湖里所有的野菜都被吃光了,最后只剩那种苦木菜,白乎乎的,苦的难以下咽,猪狗都不吃的。可是没有办法,太饿了,母亲给挖回来以后放到对窝里搋,搋成黏糊糊,再放到布桶里摆,把苦水给摆走,然后给弄出来,放锅里烧稀饭喝,掀开锅盖,除了菜,只有几个星梦的米粒子,其它啥都没有。后来实在饿极了,就只能去掰玉米嫩芽烧着吃,不然就要饿死了,像啃树皮那样狼吞虎咽……一旦被主人发现,他们就追过来非打即骂,……无奈他们只得抱成团,拧成一股绳,因为人多势众,主家也就拿他们没办法!骆马湖人也遵循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教条……。
上学的时候,孩子们三五成群地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哼着“芦花白,芦花美,花絮满天飞,千丝万缕意绵绵,路上彩云追,追过山,追过水,花飞为了谁?”那样的小曲,从芦苇荡经过,将芦苇杆上面芦花摘下来,带回家去,母亲便起五更,睡半夜,点着小煤油灯,一边念叨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游子吟》,一边打起了“毛窝子”……,新“毛窝子”穿上没几天,那能受得了这些“熊孩子”的东奔西走,拳打脚踢的“瞎折腾”……不几天,“芦花”飞了不见踪影,草绳断了,鞋子早已分崩离析,脚趾头也就裸露了出来了,冻得青一块紫一块的。早上起来,肚子饿的“咕咕”的,没有东西吃,家里收点红芋干子,早就霉的不像样了,实在没有更好的东西充饥,就只能拿上两三个红芋干,装在口袋里,半路上,擦擦手,从口袋里掏出来,吹吹就吃了……
吴本兰年轻时候特别干净利索,晚上姊妹几个孩子到家,她会弄点劈柴,烧水给她们擦澡,吴本兰口中还振振有词:“衣服可以有补丁的,但是不能灰不溜湫的,哪怕就是嗨了,也要一眼看得到布丝子”。这是吴本兰的“座右铭”,虽然她没有文化,但是朴素整洁,特别爱干净。
如果有要饭的到她家,碰到她们一家正在吃饭,吴本兰二话不说,就会让要饭的乞丐跟她们一起吃饭;如果吃过了,她就会用碗,挖上一大碗米给人家!这时候,孩子们往往就会站出来说:“俺妈,俺都吃不到米,你怎么这么大方,一给就是一碗呢?”。这时她往往会和颜悦色地说:“你还小,不懂道理!他能来到我们这要饭,我们肯定比他强,他要比我们好,还来要饭吗?你看他们怪可怜人子的。要把春天分给每个人啊!”。如果是晚上了,天黑要饭的回不了家!母亲就会主动把锅门跟前给扫地一干二净,从麦草垛子拽下来麦草,刷亮刷亮地给铺在地上,然后就让他们搁里住。
乐善好施,助人为乐。从小就耳濡目染地传递到孩子们的心里。
周咸材回忆说,在我记事的时候,父亲就开始在组里面干队长了,慢慢调到冒店村里干主任、政工书记,他从来不依仗“干部”这个头衔,多吃多占集体一分钱。那时村干部都要指点一个小队到队里做“定队干部”,骆马湖渔民出身的周西安,有着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的“骆马湖人的特质”,人割麦他割麦,人插秧他插秧,人做什么他做什么,别人根本看不出来他是一个“定队干部”,他在家里先搞个“样板田”,把地整的四平八稳的非常匀称,水放进田里,就像是波澜不惊的一面镜子,栽水稻的时候不会出现这里高那里洼的。周西安走到那个地方,就把家中的“样板田”做法带到那个地方。指导人家也这么做。他还语重心长唠叨,如果水稻田整不好,有高有低的,水放进去,高的地方水稻喝不上水,水稻就会干死;洼的地方水太深,水稻又会淹死;只有四平八稳,才能确保每棵秧苗既不旱也不涝,恰到好处!
曹集乡的王明凡书记动情地说过这样一句话:“”西安真是个好党员,好同志,他就是个老牛犊,一天到晚就不停地里埋头苦干”。由于家中贫困,拿不出更多的钱投入教育,周西安就把上学的机会让给弟弟,跟妻子一起劳作,供养弟弟上学。周西安的父亲与吴本兰的父亲两家是世交,吴本兰家中殷实,生活也好,周西安这头父母去世都比较早,吴本兰的母亲非常善良,看到周家没有人收湿晒干,操持家务,就把才9岁的吴本兰,送给周家做童养媳。别人家是没有钱养活孩子才送给人家做童养媳,而吴本兰的父母却是可怜周西安家没有父母,就剩下孤苦伶仃的兄弟俩,就把吴本兰送过去,帮助他们操持家务的。吴本兰那时虽然只有九岁,可她心灵手巧,正合了那句,世间行道千万种,数起勇敢最厨师,刀山火海她不怕,酸甜苦辣她品尝,挥汗如雨全不顾,要出美味送家人。就连针头线脑,缝补浆洗她也是一把好手!这也是为什么后来虽然家里那么困难,穿的是百衲衣,吃的是百家饭,可她也没让孩子们饿着、冻着。夜里她点起煤油灯,缝缝补补忙到半夜也不让孩子漏脚趾头,漏膝盖,漏肉。记忆中,父亲就在冒店附近定队,小麦割完以后不放行了吗?老百姓都会跑去拾麦穗子,年仅八九岁的周咸军放学了也想着去拾点麦子,你别看周西安干队长,可他的家却还没别人过得好。不论做什么事情,他都是先为别人着想,看到自己孩去拾麦穗,他不禁气从中来。追到周咸军,对着他的腚就“嗵、嗵”踹了两脚,接着三下五除二地把篮子也给揣坏了!周咸军哭着喊道:“为什么别人能拾麦穗,我却不能拾?”
周西安虽然没上过什么学,但是她天资聪颖,出口成章,逢年过节的,就会让孩子们,先背诗,再吃饭,他有时还率先垂范,什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吴本兰生孩子的时候,外婆家送来了三张红芋煎饼,吴本兰悄悄地塞给周西安一张,要是给别人家,可能不会。媳妇刚生完孩子,你不弄给她吃便罢了,难道还要将我坐月子的食物送给吃啊!吴本兰生下孩子后,饥肠辘辘,可周西安为了工作一天到晚搁外面家里也看不到他的影子!他要是定队,从天亮到一直忙到晚上,古人有“三过家门而不入”,可他离家就就几步地,也没人说,但他就是不回来。
孩子生过后,按政策母亲可以不去结扎的,可为了给村民带个好头,她还是悄悄地区医院做了结扎手术,留下了一身病。那时候技术也跟不上,加之体弱多病,别人结过扎都能及时起来,她结过扎却直接晕了过去,医生喊她起来,她明明听到声音,却起不来医生给吓得不轻,朝那些妇女主任发火……,这时候,吴本兰已经什么都不知道了,从那以后,她整整拉了三年半的血,每年一两车的红薯干,统统都卖掉给母亲看病了,那时候家中也只有红薯干,别的什么都没有。吴本兰因为体寒,每天手捂心口窝,人人都说她活不到五六十……,那时候四里八乡的乡邻们,人人都想来看看她,人家带来二斤果子、四斤果子,周西安都得再买二斤,放一起让人家一起都带回去,那些馋嘴的孩子们都给急要命,也捞不到吃……,
少年时期的周咸财,就有了一米六的个头,长着一副圆圆的脸,胖乎乎的,头上扎着一副马尾辫。俗话说:“高高大大门前站,不中吃也中看”。那是一个春天,六队的表舅结婚,请周咸财去做“伴娘”。周咸财的父亲有点不愿意,就说“咸财还小”,新郎却说:“是让她做伴娘的,又不让她说什么话,她个子不高吗!没问题的”!
在“噼噼叭叭”的鞭炮声中,周咸材坐上原曹集乡医院院长的儿子丁旭的自行车将新娘顺利地带回来了!可做伴娘刚完成任务,却引来一大“麻烦”!第三天,那个叫丁旭的居然动员周咸财的表姨,登门提亲来了!周咸财的父亲当时就气要命。“她表姨,你不是改常了吗?俺家二姐跟你家姨姐一般大的,才13虚岁,你怎么想起来给她说对象呢?”“俺大哥我知道,我跟他讲了,他偏要让我来说,我也没有办法啊!”
“疼大的,抱小的,中间的孩子撂一旁!”夹在兄妹之间的周咸财也一样有这样的体会。她还清楚得的记得,六岁多的时候,一个大早晨,天空中的星星还在眨巴着眼睛,母亲吴本兰就爬起来推磨了!
她走近周咸财的床前,一下把睡眼惺忪的周咸财从温暖的被窝里给薅了起来!
“快醒醒!给我搭个磨棍!”
那时候,推红薯干子,先要将红薯干子搁对窝里揣吗,揣成面子,再搁磨里面推啊,红薯干子又不能直接推,给揣三倆叉的,搁水调,再搁磨里面推。母亲叫醒了周咸财,就对她说:“你先给对窝里面那个对囊子,送给你老太家,你老太回头起来推磨,回头还得叫人跑来”,意思是你借人家东西使要及时给人送去,不要叫人来拿。周咸财都囊着说:“我胆小,窝怕的,还隔了有四五家人,不去呢!”,可周咸财嘴上说不去,小腿可勤溜呢!心里想,俺母亲说也对,人家借东西给你使的,再让人家跑来你家拿,不耽误人家时间吗?边想边说,周咸财就给送了过去!
那时家家都很穷,正好周咸材老太家院子有好大一棵树花椒树,花椒叶子、花椒种多的是。因为母亲喜欢用花椒叶子卷煎饼吃,周咸材就停下来揪起了花椒叶子,那个花椒叶连叶带刺特扎人的,晚黑又看不清呢,影影绰绰的,只得慢慢的、轻轻地……这不就耽误时间吗?这吴本兰一看周咸材没了踪影,以为周咸材还不上哪躲起来了,于是乎,她自己就一个人推起了磨……不多时,周咸材不知从哪里跑了出来,吴本兰拿起磨辊,对着她的屁股“砰砰”就是两下子,一边打还一边说:“你看你,这有人给搭个磨棍不能轻快点吗?”正说话间,邻家老太来了,“大姐,你别打了!你家二姐将对窝子送来了呢!我又摘些花椒叶送给你!”吴本兰这才连连后悔说:“打错了!”……农村吗,每天吃饭桌上,最多一个菜,两个菜的,这就不简单了,要么就盐豆鸡蛋,要么就是辣各丝,反正家里就些青菜头子,就这些,吴本兰也舍不得自己吃,她有时端个碗蹲个那吃,孩子们就说:“俺妈,这菜你不吃啊!“他们做活都累,我呢?就怎么将就怎么好!”,她意思呢,菜留给干活人吃。父母的言传身教,从小就让爱的基因深深地植根于周咸材每一个细胞!
二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从小受在父母一言一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一颗爱的种子悄悄地在她的心里生根发芽!初二那年,咸材材十六岁,哥哥当兵了,姐姐也出嫁了。家里“劳动力”顿时短缺起来,母亲又身体不好,看到这种情况,善解人意的周咸材就跟父亲说:“爸爸,我回来干活吧!我已经上到初中了,这已经很好了,多多少少也能识文断字了,来家干活这文化也凑合了。我回来后,给你们搭把手!也能帮助家里多挣点钱,就能让弟弟妹妹多读点书,只要他俩是块读书的料,他们能考到哪里,俺们就把他们供到哪里。哪怕是考研读博俺们也要拼命供他们!他们念成了,跟我念成一样。”父亲经不住周咸材的软磨硬泡,再三请求,也就同意了。回到家里以后呢?她一直也没上班,就在家务农。后来在结婚的前一天,父亲突然给她说:“你想不想找个班上啊?”周咸材说:“俺大,你什么意思啊?我从16岁开始搁家,从来不让我出去工作 ,如今要结婚了,你却问我上不上班?”那时周咸材一心想相夫教子,侍奉公婆,在家里做个贤妻良母,既然结婚了还上什么班呢?”
父亲笑了说:“你知道为什么不叫你上班吗?你人长得也不错,我搁这大队干了一辈子,给你找个班上那还不容易嘛?只是,这回头如果哪个领导看中你,说给他家的孩子,我答应好还是不答应呢?如果不答应,不是得罪人吗?再说我这老脸往哪搁啊?”
13岁的咸材,由于发育良好,看上去确实像个情窦初开的大姑娘。整天求婚提亲的围破门,无奈之下,父母17岁就给她定了亲。
婚后那十几年,庄子里只要有人说对象,都拿咸材来做对比:“有咸材漂亮吗?有咸财温柔吗?”那个时候,虽说咸材与电影明星不能相比,俗话说,高高大大门前站,不中吃也中看。那会儿咸材银盆大脸,光彩照人,也算十里八乡的一枝花!后来她父亲就说:“这也来说、那也来说,烦人的。我看到蔡子华人比较善良可靠”。就劝说咸材,就选蔡子华吧!“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周咸材也不能免俗,就这样听从了父母的安排!
1986年,农历12月初八 是个好日子,21岁的周咸材又翻开了人生的另一页!那个时代,本来周咸材娘家就不够富裕,没料想婆婆家比娘家还穷,还困难。咸材本不想谈恋爱,可父母之命不好违,只能勉强揽个头绪!可心又有不甘。于是乎,就拼命地向人家要彩礼!什么“三转一响、三十二条腿: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立柜、梳妆台、写字台、五斗厨、沙发、床等,加在一起共三十二条腿。”目的就是想把婚事撑散了的!没料想,对方却痛痛快快都答应了!可亲事定了以后,周咸材的父亲却反过来劝她说:“你要这么多干嘛啊,到人家是过日子的,又不是开杂货店的。穷没有根,富没有苗,苦钱要靠自己啊。”父亲这么一说,周咸材心也软了,再也没有跟对方要那么多彩礼!
结婚的房子呢?三间婚房四面墙都是大预制块空心砖垒的,窗台底1米5以下才是砖头砌的,结婚时,床是公公婆婆用过的旧床,用的蚊帐呢,还是白纱布凑起来的纱布帐,刚兴时的那个洋气的蚊帐却买不起。父亲一心都为他人着想,婚事一切从简,不愿让人家多花钱!
周咸材说,既然你不让我向婆家要彩礼,那你们就多陪点吧。于是她张口饕餮大口:什么自行车、电视机,那个年代能买的电器一律配齐。那一年正好热播《冬天的一把火》,咸材的嫁妆也确实火了一把!12辆平板车装得满满的,连供桌、圆桌都赔了啊!在那个年代,赔了这么多嫁妆,一时,轰动了四里八乡。
在咸材定亲的第二年,她家的三间堂屋,其中有一间大梁断掉了。邻居就说,让二姐的婆婆家支持一下吧,把倒了的房子盖起来;父亲就半开玩笑地说,咸材人家都叫我向你婆婆家借点钱盖房子,你看,咋办?周咸材脸一沉,气呼呼地说:“向人家借钱盖房子,不是变相卖闺女吗?这不是让人家笑掉大牙吗?”父亲刺啦一笑,骂道:“兔仔子,我们爷俩想到一块去了,我们就是住露天地,也不会向人家张口的!”。
出嫁那天,咸材身穿水红色缎花棉袄,是哥哥给她驼上“凤凰牌”脚踏车,爱人打着大红伞,脚不沾娘家地,风风光光出嫁了。咸材,虽有百般不舍,最终含着热泪,鼻一把泪一把的,告别了娘家这块熟悉的热土!走上了人生地不熟的“未知地”!按照当地风俗,新娘到婆家要走上首路,所以,那天,他们从曹集北面宿沭路绕了一下,曹集、五家沟、冒店……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第二天一大早,咸材就按照《朱柏庐治家格言》的古训,起床之后,围裙一系,到厨房里,刷锅洗碗,弄饭给公公婆婆,小姑小叔吃了……,周咸材成了《治家格言》的践行者,十里八乡的“好媳妇!”周咸财本指望结婚以后幸福的生活就要开始了,没想到,酸甜苦辣就在那等着她呢?因为对象在家中排行老大,可人又太老实了,咸材只得硬着头皮撑起这个家,忙完家里忙家外!真可谓“里里外外一把手!”,结婚的第二天就出去修桥铺路,做小工,补贴家用!忙起农活来,雷厉风行,动作敏捷,左邻右舍说她是:“嘴一份、手一份,插起秧来活脱脱就是一台“小插秧机”!
婚后,日子虽然过得磕磕绊绊,可邻里关系却亲如一家。咸材家的二分地的红薯,成了大家共同的“嘴头食!”,她的这种优秀品质,来源于母亲的言传身教!小时候,母亲有一口好吃的,自己舍不得吃,兄妹几个却一个也不落下。哪怕就是病中煎个鸡蛋,她也要兄妹几个一人一点全尝到,然后自己才吃。不然,她连筷子都不会动的。每当这时,父亲就会数落母亲说:“你看你身体这么弱,小孩儿长大有吃的,你给你自己照顾好就行了!”
“俺妈却说,我不给他们吃,眼巴巴瞧着,疼人的,我也吃不下去呢?”。咸材回忆着,学习着,家中只要有好东西,就要给婆婆,婆奶先送上一份。咸材记得,母亲不厌其烦地给她传授过周氏版的《治家格言》:“对长辈只有小辈的错,没有公公、婆婆的错,婆婆是老的、是长辈。
对平辈只有自己的错,没有小孩爷、小孩姑的错;小孩爷、小孩姑都比你小;你是嫂子,你比他们大,自然得多担待!”
“我真感恩我的父母,虽说文化不高,却知书达理,处处为他人着想!我之所以能有今天的作为,都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周咸财不无感慨地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周咸材贤惠善良赢得了左邻右舍的普遍好评,1991年村里安排周咸材做妇检员。那时候,周咸材跟各个村里的人工作关系都处理得非常好。她反复宣传党的计划生育政策:不是领导不给生,政府不给生,现在如果不做计划生育,将来人口大爆发,社会承受不了,咋办?她跟着父母亦步亦趋学做人、跟着老同志学习做群众工作的方法……拿人家都当成自己的亲姊妹一样对待!年龄大的就给人家叫叔叔、阿姨的;年龄差不多大的就一律姊妹相称。半年以后,村里发现咸材亲和力很强,很会做群众工作。就安排她做妇联主任了,1992年,在做好妇联主任的同时又兼做青年书记。做好妇女工作的同时,还是一个村里的好干部,在修桥铺路时,她都冲在最前,跟老百姓打成一片,主动替老百姓收砂浆,丈量平方,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后来老百姓推选她当乡代表到乡里开会,她在会上向领导人提出:孙庄六组到小塘湖这一段水渠闸门口太小,来水太少,稻田里的水稻,干渴异常,政府能不能给点粗的水泥管子?乡政府很快采纳了这一建议,改换了大口径的水泥管,满足了水稻的用水需求!
1993年春,乡里的张主任看到周咸材这么敬业,就漫不经心地问:“看你这么敬业,给你调到企业,做生产厂长。”
一开始领导跟她说的是,让她去当曹集第一织布厂的副厂长,可到了厂里,却是让她做现金会计的(后来才知道那只是一个过渡)。上任期间,她每天都早出晚归,甚至带过十几万现金回家。
父亲得知后,郑重地说:“你胆子够大的,如果被人知道了,你恐怕连小命也保不住!”
做会计这段时间,不管是卫生,还是工作,她都处理得井井有条,领导,职工,师傅的欠条等分类整理,非常清晰。
领导看到很惊讶,说当月就把她提升做生产厂长。
在车间里,她把工人当师傅一样,向他们虚心请教。很快,就掌握了所有的技能。
她发现,因为监管不到位,每天早上都会下来十几袋废丝。她很惊讶,每吨纱线两万多块钱呢?这是多大的浪费啊?
可车间主任却满不在乎地说:“鱼鳃不走水,还涨死了呢?”。
于是乎,她大胆提出了技改要求,明确责任到人,监管到位,得到了企业领导的认可。
19 94年,她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年就被调到曹集第二织布厂任厂长。没进厂子之前,就听说第二织布厂,效益不好!不是罢工就是停产。她很想让厂子正常运转起来,结果一到织布厂,映入眼帘的哪像个企业,简直就是一个垃圾场。父亲也直言不讳地说:“连前三任男厂长都挑不起来的担子,你一个女孩子家逞什么能?”当时她也想放弃,但想到了农村两季农忙结束,女同志没什么事就到处串门,东家长西家短的,时间长了就会有矛盾。
当时她就想:“我要是不干,这些女同志不失业了吗?我得把他们从家里带出来,这样,既不影响家里农忙做活,同时呢,不忙的时候又能赚钱补贴家用,更重要的能提高这些女同志的素质。在企业里她们再也没有时间去东家长李家短嚼舌根子”。
她来了以后,就给这一套班子“立规矩”:当领导的,必须早来晚走;处处率先垂范!然后她从家里拿来铁叉洋锨,带头打扫卫生,连根铲除那疯长的茅草……;厂子水道堵了,她二话不说,袖子一卷,将下水道里的垃圾一一拽出……
一星期过后,厂子面貌焕然一新!场地干干净净;车间,脱胎换骨……当时有一女的说,没料到这么漂亮的大姐,能力也很厉害!知情人说:“她是我们这里的厂长”;
“厂长?怎恁好的,还能帮我们接线头呢?”。
“三把火”烧起来后,她就给所有工人“上起了课”:“各位姐妹们,我们年龄都差不多,没来之前我就听说你们这边三天两头罢工,如果你们相信我,就给我点时间,我保证你们工资按月发放,另外呢,你们必须用心织好每一米布,把这个当成自家的事去做,一定要相信我,如果再出现罢工,那就别怪我辞掉你们……”。
那个时候工人好找,上班得托人,不像现在,是工人不停地换厂,那会儿是需要开后门才有机会上班的。
一次,工厂资金没有及时回笼,当时没有办法,周咸财就找到张总借了10万块钱,留给工人发工资。
可他却劝我说:“你能不能跟工人商量一下,就说等货款回笼再发工资也不迟啊,让我帮你借钱,借期最起码得三个月的,借的时间太短,人家收不到多少利息,不太好借”。
当时,周咸财就说:“我跟工人在会上都已经说过了绝不拖欠工人工资!那就得一口吐沫一个钉,必须说到做到。”没办法,最后周咸材只得按五分利息拿了借款。
当时周咸财接这个企业的时候,全市大大小小的织布厂没有两百家,也有100大几十家,都是小作坊,十台机八台机都是一个工厂,那么多企业,到现在也就还剩十来家了。如果说当时不是周咸财省吃俭用,早就没有这企业了。
那时候她出差去上海,都是早上起来到厂里忙一天,晚上到果园拦那些往上海去的过路车。那会儿路不好,车速比较慢,从果园到上海,一路上司机还要带客,一路睡到上海刚好天亮,既省了一夜住宿费,白天还不影响工作。当时她还挺自豪的,这真是一举两得,两不耽误。那会儿去上海出差全部是从家里带煎饼,带咸菜,吃完了,就计划一天吃两顿饭,早上九十点吃一顿,晚上五六点吃一顿,就保证不饿死就行。那会儿从来不知道化妆品为何物?奶茶、饮料多少钱?渴了就喝自来水、饿了就啃块煎饼!早上如果停到上海车站,五六点或者六七点,她就跟驾驶员商量:“师傅我能不能在你车里多呆一会儿等到天亮?”,师傅说:“管呢!”,如果停在浦东,她就靠在车站走廊里边睡一会儿,就为了省一夜住宿费,第二天早上起来自来水洗洗脸,就朝公司开展业务去了,下午四五点以后,工厂下班了才去找旅社。当时路远,坐车也便宜,一块钱能坐十里地,周咸财为了省一块钱,穿着高跟鞋跑了十几里路。一次,一个过路的问她:“说不好意思,我不是上海人,俺姨,俺老公俩跑累了,能不能给俺两块钱坐车?”她二话不说掏了二块钱给那个陌生人人。她自己省了一块钱,却给了他夫妻两块钱坐车。那是一个春天吧,周咸财从梅园路的南广场到北广场,正好是中午吃盒饭的时候,那会儿两荤两素,因为饿啊,一头走着还回头望着,走着、走着,才走了差不多有十多米不到,遇到夫妻俩带着孩子,当时那夫妻俩呢,也只有三十多岁,带的那个小孩儿也不大,扛在肩膀上,也就是两岁多,他说:“阿姨我们出来打工的,工作没联系上,说孩子饿了,能不能给我们几块钱买饭给孩子吃?”。当时周咸财头脑里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得给,如果是大人饿都不好受,何况是孩子呢?”。当时周咸财就把身上仅有的八块钱掏给了他们。并说:“赶紧去买饭给小孩吃,别让孩子饿着!”那时候大概是春天时候,她把钱给别人以后,自己却饿着肚子!她一转脸,那眼泪怎么也控制不了,就边哭边朝北广场去,自己也搞不清心甘情愿做的一件事,自己为什么还要哭呢?是激动的哭了?还是感动地哭了?却原来她的脑海里正在回放着那个春天的故事,情不自禁地哭了:
她是中国最伟大的母亲,虽然大字不识一个,却培育出了中华领路人,拯救了亿万人民,改写了5000年山河轨迹,她就是韶山冲里的文七妹,韶山冲里传说的活菩萨,原是湘乡文家的幺姑娘,七岁会纺五色线,13岁踩着裹脚布,嫁到毛家当媳妇,谁料养出改天换地的13伢子,毛顺生在外头忙谷米生意,他守着黄泥屋,教4个娃,油灯下缝补衣裳,灶台边教背《劝孝歌》,山芋饭都留给长工吃,自己啃苋菜根拌糙米。那年湖南闹饥荒,她半夜听见门外有响动,开门见个老乞丐晕在石阶上,把人扶进屋喂热粥,把三伢子的新棉裤给老人裹上。毛顺生回来发了火:“自家都吃不饱,还管闲事”。
她却摸着孩子头轻声说:“见人落难不伸手,菩萨要怪罪的”。三伢子六岁那年,她带着去凤凰山还愿,见老和尚被恶霸打断腿,把陪嫁的银镯子当了,给庙里添香火钱,回城教儿子念:“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十五里山路背米,她总在中途凉亭留半袋,说给过路人救急;自家粮缸见底了,就挖野菜掺着吃,有乡亲来借粮,她把最后半斗米倒进人家箩筐。
1910年三伢子要出山读书,她连夜纳了双千层底,往包袱里塞了爆炒黄豆,送到村口老槐树下,掏出捂热的铜钱说:“在外头要是遇见要饭的,记得分半块馍”。1919年的正月特别冷,她躺在病床上咳血,手里攥着没做完的布鞋,念叨着长沙求学的三伢子,油灯熬尽了最后一滴,才安详合上眼睛。远在北平的儿子星夜奔回,跪在灵前写《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皆覆载之”,乡亲们抬来三十里白幡,说这是文姑娘修的功德。
后来长沙城竖起大雕像,有个穿补丁衣的教书先生常在雕像前,放把野菊花,就像当年娘亲教他的,把春天分给每个人!
从那回来以后,她把这个事跟俩儿子说了,目的是叫他两好好上学,同时也激励他们将来长大以后,也要学会帮助别人。把爱的种子传递下去。
自从周咸财接手这企业以后,企业越办越好!2001年,丈夫意外去世,几十家都跑来要账,有几万的,有几千的,也有几百的……。当时周咸财也想一死了之算了。可脑海里却时刻萦绕着:“欠人的钱怎么办?决不能不能倒下,我得把这账还清了……”看到这里,同情者说:“利息我不要了,你娘仨也不容易”;善良者说:“我连本加利都少要一点!”;自私者说:“管你家发生什么事情了,少我一个子儿都不行!”
周咸财却跟他们说:“你们放心,只要我活着,你们的本息,我一分钱都不会少的,你们给我点时间,利息,我会按约定正常给,本金,你们给我点时间”。那会儿真是举目无亲,指着谁都是不现实的。她这人也是有骨气的,要饭不愿意去找婆家,不找娘家,那时候整天以泪洗面,白天工作,晚上呢一头拖地,一头洗衣服一头哭,忙完还不知道能睡几小时,一醒了就又开始投入工作,整天就这样。周咸财动情地说:“后来亏谁呢?李爱华书记!,他当时每来一个招商引资企业,就会帮忙推到我们这里,一开始我不知道,这是后来推测的,因为一次又一次,肯定是人家不愿意,看到这企业才一亩多地,八台50年代破六十四英寸织机,就跟那个废铁一样,换任何一个企业早都倒闭了”。还有一次,当时为了让企业正常运转起来,她就找二叔家的姐姐借钱,当时她船在浏老涧,过闸回来有点儿晚了,又没有电话。周咸财当时就在一号桥边来回转,正好是夏天的时候,当时差不多晚上10点多,有三个青年来她 跟前没话找话说,穿个大裤衩,碰巧周咸财的父亲当时正好给谁家临时使船的,我呢,从小就会点水,当时吓得赶紧从那个桥爪下去,游到我父亲那船上去。上船以后,周咸财哭了,母亲也哭了!咋干点事情这么难啊?父亲说:叫你不干,你说你辞不掉,你又要面子,别到时候你回不了家乡,见不了爹娘哦。周咸财当时哭过以后又冷静了,说老爸这倔强的性格还不是你老人家传给我的。俺爸很无奈,行行行,随你,我知道,只要你决定的事情,十头牛也拉不回来你,然后搁床上住了一夜,第二天又投入到工作上去,那会儿真是酸甜苦辣都尝尽了。
三
许多从没谋面的外地客商,听说周咸材为人处事讲诚信,热心付出做公益,陆陆续续都与周咸材的企业开展合作……到了2006年,周咸财的织布厂终于把所有的内债外债全还清了,还结余了4万块钱……周咸材抱着大儿子头喜极而泣,这真是太激动了!甩掉了债务的包袱好似甩掉那人生的漫天乌云终于见到了阳光!从此,周咸材的织布厂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客户就越来越多,订单越来越大,跟滚雪球似的,马不停蹄,一日千里……乡政府在园区又批给了十亩地,盖了新的厂房……
“李爱华为首的党委一班人的帮扶让它获得新生!慈善让她名满天下;诚信让他赢得了客户!” 当初就是在自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也一直坚持做公益。长期的高负荷工作,周咸财的免疫力不断下降,各种疾病也乘虚而入!2007年春天,周咸材就查出问题,医生说要做个小手术。可她却没当回事,……;2008年,她又查出患有甲状腺恶性肿瘤……,医生方月兰心疼地对她说:“去年查出卵巢囊肿叫你做手术的,你不做?你胆子也够大的,现在又查出甲状腺有问题,今天你赶紧住下来吧!查查各项指标,准备做手术”。检查结果出来后,连医生都惊掉了下巴:各项数据连八十岁老太太都不如,五脏六腑都严重衰竭。现在想起来,周咸财还有些后怕:“你想想我怎么可能不衰竭的,人说一个人带两个孩子都不容易,何况我还有几十个人的厂子要操心呢?那时候我经常以泪洗面。”
医生一看周咸材身体这么弱,赶紧就将周咸材从三楼妇科转到七楼外科,让她好好调理一下身体,养一养再做手术。可周咸材却不干了。她说:“石主任,厂里离不开我啊!你赶紧给我做手术,死了不找你,并且我还要求两个手术同时做,第一,可以省住院费。第二,可以节省时间”。也许别人会说:你现在生命都有危险了,怎么还这样拼老命呢?可有谁知道,周咸材对这个企业就像自家的孩子一样,甚至比孩子都金贵,她哪里放得下啊!
医生无可奈何地说:“就怕你会跟刀走,换了别人这样的身体是绝对不能做手术的!”,可周咸财却说:“没事,你只管做”。在周咸材的苦苦哀求下,住院的第九天就做了手术。先做了妇科的囊肿切除……然后,又做甲状腺……,手术的时候,石主任一边做着手术,一边陪着周咸财说话。他说:“给你做好看一点儿,缝好看一点儿,你这个老板还要接待客人呢!”。可周咸财心里想的却是:反正还有几个月就死了,无所谓了。于是乎,心里想:“那这么多废话,你赶紧缝吧!如果上苍,再能给我几百天,我一定会坚持做公益,会帮助更多的人”。就是在这个美好的愿望支撑下,周咸材一直坚持活到了现在。
住院期间,她还瞒着医生,偷偷地打的跑出了医院,一手捂着脖子,一手捂着小肚子走进了织布厂……到厂里以后,工人见此情景都哭了。
她们说:“周厂长你安心治病吧,你放心,我们什么事都做得条条道道的,不会让你操心的”。
医院住院期间,楼下“呜呜”的哭声引起了周咸材的警觉,她跟自家孩子说:“你赶紧去问问看,那个人咋哭的这么伤心呢?”
孩子回来说:“她得了癌症,家里没钱治了,正准备放弃治疗了!”。周咸材一听,顾不得自己伤痛,当即扶着病床,颤颤巍巍地跑到癌症患者身边跟她聊了起来!
“大姐啊,听俺家孩子说,你不想治了?”。“癌症也不知道能不能治好,家里钱都被花干了,还有两个儿子咋办啊?”,周咸材就把她的人生遭遇说给她听!“我还有老公对我这么好,我还有公公婆婆帮我忙,比你幸福多了,你这一个人太不容易了,也没有公公婆婆帮你忙,小孩又这么小,你都这么坚强,我为什么不行呢?我听你的一定配合治疗!”。第二天,一大早,周咸材就叫孩子捧着五千多块钱,把治疗费全交了。当时,还没有过门的儿媳对周咸材的做法大惑不解:“阿姨,为什么不把你自己欠医院五千块钱还上,反而替人家交医疗费呢?”
周咸材却说:“石医生跟俺对象是同学,晚交几天没事的。可她人生地不熟,不及时交钱,人家就不会给她治疗的!”由于,治疗及时,她的手术也很成功……
每到年跟时,周咸财都要出差到阜宁,这家老板,每年都是到了腊月二十九,三十才会给她们结货款,等拿到钱回家,基本上都在大年初一的前前后后。每到这时,周咸材都会开玩笑地给老板说:“每年都大年三十才结账,你们是在想给咱省过路费呢?”。过年了!人家都有空带着孩子穿新衣、凑热闹、逛大集……。可周咸材一家却没有这样的闲暇时光!那年快过年的时候,大儿子就跟周咸材说:“俺妈,今年大年初一我能不能跟同学去玩玩?”周咸财爽快地说:“可以!”,周咸财心想:孩子有了去处,我终于捞到休息了!不瞒你们讲,他们每年的休息时间也就是大年初一那一天呢?在农村,大年初一是不能拜访人家的。大年三十那天晚上,家里只剩周咸财和二儿子两人,总算可以放松休息了,初一一大早,二儿子来到周咸财床前:“妈!起来吃饭了。”
“知道了,让我再睡一会儿”,其实周咸财根本就没睡醒,因为实在太累了,难得今天可以放松一下,实在不想起来。过一会儿他又来喊:“妈!起来吃饭了!”周咸财勉强地睁开眼一看,只见碗沿耷拉着一个有筷子那样长的“超大饺子”!周咸材忍不住了,一把把儿子搂进怀里,说:“儿子,谢谢你了!”原来,她的二儿子从来没包过饺子,也没人教过他包饺子。可他靠自己摸索硬是包出了这么特大的“饺子”。当时,周咸财心里面特别难受,真的,平常都没有时间弄饭给孩子吃,亏欠孩子太多了!
平时,周咸材一听到这人有病,那人有病的,她都会坐不住的。
听说矿山居委会有个小女孩得了白血病,她就让儿子带着她去看看那个小姑娘。听说这个小姑娘才十几岁,周咸财就把自己与病魔斗争的经历讲给她听,鼓励她顽强地面对病魔,坚强地活下来。一次到上海,一个打拐英雄,就是帮那些把被人拐卖的孩子找到,周咸材捐了给五千;听说广东那爷俩得了癌症,她又带头捐了5000,带动大家一起捐了两万多……。
厂里原来有一个哑巴,别人都说她织不好布,周咸材却说我来教……周咸材说,只要用心,就是石头也能开花……最终,这个女工成了厂里一名织布能手……有时,周咸材也在想:“我能活到现在,我也感觉是奇迹,善有善报。你心里装着天下,没有忧愁,因为人一旦做点好事儿心里都是快乐的,因为心里坦荡……”。后来企业做大了,她就对儿子说:“你也长大了,企业交给你了,我终于可以放下来歇歇了!”。
可当她看到还有这么多人需要帮助的人,她又不得不改变了主意!“从现在开始,老妈不休息了!配合你把企业做大做强,生命不息,事业不止!”,从那以后,边做企业边做公益,越做越想做!越做越红火!刘书红主席说:“周咸材,你做公益,做上瘾了!”,周咸材笑呵呵地说:“看到这些需要帮的人,我回家睡不着啊!”
看了由家乡人创作的脱贫攻坚的报告文学《大地四部曲》,书中提出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周咸材豁然开朗,既要解决物质问题又要解决他们的精神问题。光靠几个人是不行的!必须动员千千万万个民众共同奋斗!于是就成立了手牵手关爱儿童志愿服务中心。
从一开始的被误解,甚至被家长赶出来,到现在民政、慈善、关工委、妇联等部门共同关心支持……工作开展的也越来越顺利。每到周六周日,许圣琴、雷妍婷、闫辉、王战争、韩海涛、黄彩虹何爱坤等骨干分子自带煎饼、辣各斯带着一大批志愿者们一起到各个乡镇摸排走访,……有时会一直到晚上九十点才到家……。而后梳理档案、分类,对于特别困难的孤儿和事实孤儿,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跟孩子建立感情,一帮二十年,直到成人成才,甚至结婚。因为这些孩子大多数都缺少父爱、母爱,所以她们重点是“扶心、扶志、扶技”,最后再扶困,这些孩子不仅需要物资,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的心灵变得强大。有时还要对接老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如何让孩子变得更加自信、阳光。还有的家里环境脏乱差,志愿者们有时还主动上门帮忙打扫卫生,教孩子做家务,孝敬老人,在帮助孩子的同时,无形中,也帮助了老人……,目前宿豫区各个乡镇、街道已基本全覆盖了,接下来将拓展到各个县区……,在这个团队的示范引领下,一股“爱的风暴”正在宿迁大地悄悄涌动、聚集……张金侠妇女儿童健康志愿者协会、韩海涛关爱妇儿健康协会、杜存安“爱心”医院、朱胜荣亲宣颐养院、宿迁职业技术学院“红的石榴”服务团……这些有担当、有爱心的“爱的传递者们”!希望天底下所有的孩子都能得到父爱母爱,都能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关爱下,共同享受阳光雨露,快乐成长……
“好人好自己,坏人坏自己”周咸材助人为乐,乐善好施,带动了“爱的传播”,也赢得了人们的尊重,获得了“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
“好人多啊,好人多,好人有你有他也有我,好人多啊,好人多啊,好人,是你是他也是我,好人,是你是他也是我……”这优美的旋律既是对宿迁众多“爱的故事”的赞美也是对中华大地上的人们更多的期许!
节选自《大地上的精灵》
作者简介
韩修存江苏省作协会员,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理事。
在各级作协的大力支持下,他深入农村驻点帮扶创作十多年,对中国“三农”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提出了“富口袋更要富脑袋”,特别是2009年就提出防止“土地财政带来房地产的泡沫化”其事迹也和时代楷模黄文秀等同志一道入选了国务院放扶贫办驻村先进典型。创作的“大地四部曲”,包括《大地上的课堂》、《大地上的梦想》、《大地上的芬芳》和《大地上的精灵》,先后获得江苏省报告文学优秀作品奖、全国第五届“石膏山”文学奖,多次获得全国散文大赛一等奖。
免责声明:本文为本网站出于传播商业信息之目的进行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及立场。本文所涉文、图、音视频等资料之一切权力和法律责任归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担。本网站对此咨询文字、图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实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亦不构成任何购买、投资等建议,据此操作者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