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特大城市何以扎堆长三角?

在《苏杭PK,没有胜负》一文中,我曾根据2020年时的杭州城区人口数据(874万)推测,“五年后杭州有望成为长三角第二个超大城市”。不料话音刚落,杭州便原地升级了。

日前,住建部发布的《2022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披露了各市最新的城区人口数据。东莞、武汉、杭州城区人口突破1000万,分别达到1082.44万、1080.64万和1002.1万,成功晋级为超大城市。

另外,合肥、苏州城区人口迈过500万线,跻身特大城市之列。

至此,全国超大特大城市数量变为19个。随着超大特大城市名单的更新,中国的头部城市分布格局也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而长三角则是其中最大的赢家。

相较于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城区人口是最近这些年新流行开的一个衡量城市规模等级的重要指标。诸如超大城市、特大城市、Ⅰ型Ⅱ型大城市、中小城市的划定,依据的都是城区人口。

此前,公众讨论城区人口时,根据的是2021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名单。而该名单的数据来自上一年开展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当时,中国共有7个超大城市,分别为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和天津。而特大城市数量则多达14个,分别是武汉、东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阳、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大连。

对比住建部最新这一版名单,我们发现,超大城市数量增加了3个,而特大城市则减少了5个。除去由特升超的莞汉杭,以及新晋级的合肥苏州,特大城市名单中少了佛山、昆明、大连、哈尔滨4市。

这其中,哈尔滨、大连掉出特大城市名单可以理解,毕竟整个东北这些年人口都在持续外流。作为曾经东北唯一的千万人口大城市,哈尔滨常住人口于2021年跌破千万大关,去年更是进一步降至939.5万。常住人口减少,城区人口自然也跟着收缩。

至于大连,虽然其2022年常住人口数据至今没有公布,但考虑到整个辽宁省去年常住人口减少了32.4万,而目前已公布数据的沈阳、朝阳、盘锦等8市,常住人口总计减少了17.3万,尚有-15.1万的缺口,所以剩下的大连、鞍山等6市,常住人口大概率也都是负增长的。

但佛山、昆明消失在特大城市名单中,且城区人口大幅“萎缩”——佛山在国家统计局的版本中,城区人口高达854万,但到了住建部这一版只剩下200.3万,缩水了四分之三。而昆明城区人口也由534万减少到467.52万,这就有点反常了。考虑到从2020至2022这三年,佛山昆明的常住人口总量累计都是正增长的,即便城区人口增长停滞,也不至于大幅减少。

事实上,就连目前还待在特大城市名单中的西安、南京等城市,城区人口也大幅缩小。只能说国家统计局和住建部两者对于城区的界定有所不同,导致城区人口的统计结果存在较大偏差。

综合两个版本,我觉得,10个超大城市这点没有疑义,而特大城市里则应该保留佛山、昆明的。至于新增名单,除了合肥、苏州,还需加上一座城市,石家庄。

上个月石家庄宣布,据公安部门最新统计,石家庄城区常住人口为540万人,已达到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对比住建部公布的石家庄城区人口数据(354.85万),并结合石家庄市辖各区的常住人口数据,我觉得公安部门公布的这一版应该更接近实际。

综上,目前全国共有超大城市10个、特大城市12个,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城市金字塔的塔尖。

仔细分析这22个超大特大城市的地域分布,其中5个位于长三角(沪杭宁肥苏)、4个位于大湾区(广深莞佛)、3个位于京津冀(京津石),另外中部3席(武汉、郑州、长沙)、西部4席(成都、重庆、西安、昆明)、山东2席(济南、青岛)、东北1席(沈阳)

长三角凭借5个超大特大城市的数量,成功超过珠三角,荣登首位。

长三角头部城市在人口上的发力其实已经持续了好几年,去年全国城市人口增长前三名中两名位于长三角(杭州、合肥),而珠三角四大城市则皆是负增长。

即便考虑到疫情因素,但总体来看,珠三角地狭人稠,无论是土地开发强度,还是人口密度,都已达到一个高值,再想保持过去那样的人口高增长,难度越来越大。

事实上,在2018年达到巅峰后,广深的人口增量已经在逐步回落,2019年更是被杭州超过,由此也终结了广深持续多年人口增长领跑全国的局面。

更重要的是,珠三角的人口、产业、经济数据过于集中在广深莞佛四市。虽然这些年陆续设立了深汕、广清等特别合作区,但资源、人口的外溢效果并不明显。甚至在珠三角内部,其余五市的发展与广深莞佛也存在明显断层。

这点反映在人口上,就是其余五市中,除了惠州,没有一个城市常住人口超过500万,城市规模普遍都过小,人口吸引力都太弱,无法接棒四大城市成为新的人口蓄水池。

反观长三角,这些年一体化与扩散化同步推进,尤其是安徽崛起,使得长三角的产业地理边疆得到了极大拓展。目前,除了已有的5个超大特大城市外,长三角还有宁波这样市区人口已突破500万,常州、无锡等市区人口超过400万的一堆梯队城市,它们都有望成为长三角超大特大城市进一步扩容的后补成员。

在这些城市的带动下,2022年,浙江、安徽、江苏分别以37万、14万和10万的人口增量,排名全国第一、第二和第五。未来,凭借广阔的土地空间、丰富的城市类型,长三角注定将成为全国人口增长第一大区域。尤其浙江,很可能取代广东成为外来人口流入量第一大省。

而政策层面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比如全国唯一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落户,以及一系列高级别峰会、赛事逐渐从一线城市转向新一线城市,光一个杭州,今年就活动不断,亚运会刚结束,一带一路“良渚论坛”又要来了。这些都大大有助于提升以杭州为核心的整个浙江的区域影响力和人口吸引力。

当然,长三角内部城市格局也有不少变化,比如南京的“第二城”地位已让位给杭州,而合肥苏州甚至宁波也对其发起了挑战。

本来,根据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划定的城市金字塔体系,南京是仅次于超大城市上海的长三角唯一特大城市,当时杭州和苏州合肥一道,还只是Ⅰ型大城市。

但之后杭州又是撤县设区,将临安纳入主城范围,又是参与抢人大战,不仅把落户门槛降到大专,还发钱发补贴。短短几年,杭宁位次完全颠倒了过来。不但杭州城区人口(1002.1万)已经遥遥领先于南京(699.31万,根据住建部最新版数据),城市等级也从落后一级变为领先一级,成功实现了逆袭。

至于南京能在“第三城”位子上坐多久,也不好说。目前,长三角共有四个城市正在冲击常住人口千万大关,包括温州、合肥、宁波和南京。从近几年的增速来看,合肥和宁波将是最早过线的。但考虑到宁波城区人口太少,才367.72万,距离成为特大城市还差了100多万,剩下的合肥则将是人口“第三城”的有力挑战者。

过去十年,南京常住人口增长了131万,而合肥则增长了191.44万。虽然城区人口方面,合肥(650.4万)尚少于南京,但常住人口总量已经于2020年超过了南京。

另外,鉴于南京已经实现全域撤县设区,而合肥辖区内还包含4县1市,尤其是肥东肥西两县,几乎已经跟合肥市区无缝衔接,一旦国家再次开闸放行撤县设区,或者相关部门调整统计口径,合肥城区人口超过南京或许也就是个时间问题。

事实上,此次苏州、合肥之所以能升级为特大城市,原因就源自国家统计局对全国城乡分类代码进行调整,苏州工业园区五个街道纳入主城区统计,而合肥涉及的面更广,其下辖的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三个园区的大部分街道,调整后都被纳入城区人口统计,涉及人口上百万。

虽然这三个开发区的主体在行政区划上属于瑶海、蜀山和包河三区,但也托管着肥东、肥西、长丰的部分土地。

今年5月,合肥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提出,“加快推进国家级开发区‘一区多园’改革,试点部分区县开发区移交高新区、经开区托管”,引发热议。考虑到2010年时,合肥曾对新站区进行区划调整,将原由新站区托管的部分街道和社居委整建制划归瑶海区管辖,其中就包括长丰县三十头镇以及肥东县四个行政村,此次“一区多园”改革,或将帮助合肥在国家严控撤县设区的背景下“暗度陈仓”,变相扩大市区管辖面积,进而增加城区人口。而这对于已经无县可撤的南京无疑是一种挑战。

南京,真的该急一下了。

除了扎堆长三角,中西部超大特大城市的成群崛起,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变化。目前22个超大特大城市中,有7个来自中西部。而这背后是内循环新常态下,陆权崛起带来的城市分布格局重构。

事实上,中西部人口回流的趋势已经持续了很多年。有数据显示,相较2000~2010年这十年,2010-~2020年间,东部人口净迁入量减少了30.29%,中西部向东部的净迁出量分别减少了29.91%、30.96%,中部向西部的净迁出量则减少了16.49%。

尤其是2015年以后,中西部向东部的人口净迁移量减少趋势更加明显。随着人口回流,中西部省会近年来的人口表现明显优于沿海城市。去年人口增长前十名城市中,除了长三角的杭州、合肥,以及青岛,清一色都是中西部省会。

随着城市能级的提升,越来越多国际性的峰会、赛事也相继落子中西部。比如成都,8月份才办完世界大学生运动会,10月份又迎来了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而且不同于大运会、亚运会等都是先在北京或其他一线城市办过以后,再轮到其他城市续办,世界科幻大会这是首次在中国举办,就来了西部,来了成都。可见中西部城市的国际影响力正在迅速提升。

因此今后,长三角一方面要继续应对来自珠三角的抢人竞赛,另一方面也得花大力气与中西部的一众省会城市争夺人力资源。

当然,这种争夺不只是头部城市之间的一对一PK,而是整个区域实力的比拼。长三角真正的优势在于大中小城市体系所搭配形成的完整产业链。这其中,三线城市的产业竞争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决胜因素。

最近几年,在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赛道,常州(新能源汽车)、宣城(光伏异质结)等一批长三角三线城市爆发出了惊人的产业影响力。它们和淄博、榕江等依靠美食、娱乐爆火的网红城市不同,这些城市拥有扎实的产业基础,有些甚至是细分领域的冠军城市。它们和沪杭宁肥苏等头部城市一道,共同构筑起长三角巨大且分级的人口蓄水池。而这是中西部所有城市群、都市圈都不具备的。

在可预见的未来,无论是珠三角、京津冀,还是中三角、成渝第四极,大概率都不会再出现新的超大特大城市,唯有长三角,其超大特大城市矩阵将持续扩容。这点也是长三角的最大优势所在。

免责声明:1.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本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3.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他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4.联系邮箱:487854232@qq.com
(0)
上一篇 2023年10月27日 09:05
下一篇 2023年10月27日 17: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