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德电气尹正:传统产业“新质”有道,“老厂”也能成灯塔

新年开局,新质生产力聚能起势,中国经济正进一步向“新”寻进、向“智”求质、以转型升级实现增长,探寻更广阔发展空间。

对于企业而言,向“新质”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路径选择,动力在于全面创新。近日,施耐德电气执行副总裁、中国及东亚区总裁尹正接受澎湃新闻副总编辑孙扶专访,共同探讨中国产业高端化、全球化两大路径,为中国产业的新质转型提供借鉴。

施耐德电气执行副总裁、中国及东亚区总裁尹正

尹正认为,中国产业基础雄厚,供应链富有韧性,本身就蕴含着巨大潜力,新质生产力则使转型升级动力更足。“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创新驱动的数字生产力和绿色生产力,对传统产业形成强大赋能,也为施耐德电气这样的产业技术专家带来了更多发展机会。”

“灯塔工厂”如何炼成?传统制造业新质有道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在中国产业体系中,制造业是关键大盘,其中传统制造业占比超过80%,转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尹正对此感受很深:“传统制造业既是打造新产业的根基,也是形成新质态的关键。传统行业或历史悠久的企业实现新质转型,意义更为重大。”

施耐德电气上海普陀工厂的“灯塔”转型就是最佳例证。走进这家已有29年历史的老工厂,只见高速运转的智能流水线上机器人穿梭往来,电控机械臂和工人协作无间,在紧凑的空间内灵活高效地生产。

施耐德电气上海普陀工厂获评“端到端灯塔工厂”

据了解,该工厂29年来始终坚持精益管理,长期推进自动化数字化,打下了坚实的转型基础。近年来,其生产的关键电气设备广泛应用于新能源等领域,订单量激增,产品迭代加速。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工厂积极部署AI等先进技术,转型更上层楼。2024年10月,上海普陀工厂在竞争激烈的全球评选中脱颖而出,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端到端灯塔工厂”。

一家“老厂”,如何成为全球制造业的数智化标杆?尹正在访谈中揭秘:长期的精益管理和转型文化、坚实的数字化基础及丰富的数字化人才,使工厂大幅提升了对AI等先进技术的消化理解与应用速度,促进了人和技术的良性互动,从而实现高效的“端到端”运营。

在上海普陀工厂,通过精益管理识别关键业务场景,AI技术与生产运营实现了深度结合:在产品原型设计阶段,工厂建立了基于机器学习的产品寿命实验平台,将新产品开发周期平均缩短了63%;在生产阶段,第三代全自动模块化柔性生产线根据订单需求快速换线,设备复用率提高85%,生产速度提高65%;在运维中,AR技术和AIGC大语言模型结合,帮助员工减少30%的故障修复时间;同时,AI支持的端到端供应链系统紧密连接上下游伙伴,提升供应链整体效率,实现多方共赢。

最终,在AI等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工厂人均生产效率提升了82%,订单生产交付时间缩短了67%,过去4-5年的新产品上市时间压缩至最短6个月,实现了极速“上新”。

新质赋能,产业链合作共赢

上海普陀工厂的“灯塔”转型证明,传统企业应用先进技术可以实现新质转型、获得收益增长。但除了技术,新质转型还需要“生态力量”。尹正指出,“中国企业对于先进技术的应用速度空前,但各区域、各行业以及产业链上下游发展仍不均衡,影响新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各界必须加强生态协作,形成合力,共创共赢。”

生态协作是新质转型的内在要求。在创新层面,为推动AI等技术的落地应用,产学研各界必须通力合作,适配场景。数字化转型要求打破信息孤岛,绿色发展更需要全价值链统一设计、协同部署、共同减碳。上海普陀工厂就是以端到端生态协同实现转型升级的典范,不仅如此,施耐德电气无锡工厂也在精益管理基础上,以数字化技术和AI算法驱动端到端的绿色生态设计并追踪价值链碳排放,两年内其范围1和范围2碳排放减少90%,范围3碳排放减少65%。该工厂于今年1月从“端到端灯塔工厂”晋级为“可持续灯塔工厂”,收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获评“可持续灯塔工厂”的施耐德电气无锡工厂

落到实操中,产业生态复杂且联动,转型往往需要先行者的带动与赋能。作为新质生产力代表,施耐德电气积极携手生态伙伴、用户以及社会各界,为产业转型升级助力。比如,通过“创赢计划”,施耐德电气携手伙伴助力中小企业研发创新,40多项数字化联创成果获得市场青睐;通过“零碳计划”,帮助含270家中国供应商在内的全球前1000家核心供应商减碳50%,至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区主要供应商已累计减碳42%。转型升级需要人才支撑,施耐德电气与100多所大学及职业院校长期合作,共同培养数字化与绿色低碳人才,为新质发展提供生力军。2024年,施耐德电气还推出了贯穿全生命周期的新质服务,将创新技术和管理经验结合,为中国企业新质转型之路保驾护航。

“没有一家企业能独立实现新质生产力。通过生态圈协作和大量的实践迭代,产业链伙伴可以共创更加综合全面的解决方案,共同实现更大的转型成就。”

乘新质东风,共赢全球市场

除了向新质升级,中国制造业也来到了逐鹿全球的关键期。回望2024年,大量中国企业按下了出海快进键,从产品出海到技术出海,从代工出口到品牌出口,从承揽项目到运营落地,“走出去”的边界正在不断拓宽,深度扎根的需求越来越强。不出海,就出局,面对不确定和差异化的国际市场,中国企业如何启航?

“施耐德电气长期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运营,‘多中心’加本地化是我们成功的关键。”尹正建议,“施耐德电气的经验是,企业出海要入乡随俗,与本地生态圈、本地社会紧密融合,全面提升商业、生态、社会影响力。”

首先,出海需要清晰的战略规划。据尹正介绍,施耐德电气深耕中国38年,通过长期坚持“中国中心”战略,已形成以人才为基础、创新为引擎,研产销一体化的敏捷机制和强大生态圈,包括30家工厂和物流中心,五大研发中心和AI创新实验室,及1600多家中国供应商,从而更快更好地满足中国市场需求。如今,中国已成为施耐德电气全球四大研发基地之一,创新成果不断“反哺”国际市场,实现了“在中国为中国”,“在中国惠世界”。

其次,企业要践行可持续,与本地生态共赢。面对可持续发展这一全球挑战,施耐德电气制定了全面规划,并承诺到2030年实现自身运营的“零碳就绪”,到2050年实现端到端价值链的净零碳排放。在中国,施耐德电气将各项可持续发展目标融入业务的方方面面:自身工厂积极转型,通过精益管理和创新技术减少能源和资源浪费,目前已实现21家“零碳工厂”;积极打造端到端绿色供应链,在设计、采购、生产、交付、运维等各个环节带动生态伙伴增效降碳;以先进技术和全面服务赋能中国企业加快数字化和绿色低碳“双转型”,为中国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面对出海挑战,施耐德电气广泛的全球网络,正帮助中国企业和供应链伙伴落地运营,比如:与中国电建、国机集团等携手共建“一带一路”沿线的多个能源基础设施项目,助力当地社会能源转型与经济发展;支持其全球核心供应商津荣天宇等企业海外建厂,助其拓展国际业务,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

尹正表示:“中国企业务实高效,勇于创新,无论是作为客户还是伙伴,我们都很高兴能够在全球发展中与中国企业乘‘新’共赢。”

技术的发展、产业的变革、可持续发展的愿景,正促使全球市场继续扩展其边界和能量,也为中国企业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面对机遇与挑战,单打独斗越来越难以成功,协作共赢才是新质时代的主题。以技术和管理的全面创新打造新质生产力,从商业成功迈向与生态和社会共赢,这不仅是施耐德电气与中国市场的“双向奔赴”,更为中国企业加速新质转型、迈向更广阔未来提供了“直通路径”。

【广告]免责声明:本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0)
上一篇 2025年2月18日 15:52
下一篇 2025年2月18日 16: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