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作纸犁作笔 ———“大地四部曲”的乡土史诗与艺术创新

在当代书写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文学版图中,韩修存的“大地四部曲”——《大地上的梦想》《大地上的芬芳》《大地上的课堂》》《大地上的精灵》——以独特的“在场写作”姿态扎根中国乡村变革的土壤。这位身兼江苏省乡村振兴驻点帮扶干部与作家双重身份的作者,以16年驻村实践为墨,在田间地头书写了一部融政策实践、人文思考与文学探索于一体的时代文本。

 一、泥土深处的创作:双重身份与在场写作

韩修存的创作根植于16年驻村扶贫、乡村振兴的实践历程。作为江苏省宿迁市宣传文化系统的公务员,1992年作为江苏省第一批扶贫干部、2016年作为江苏省作协定点生活作家他就开始驻点帮扶;其后,辗转多个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裤腿沾满泥水,与农民同吃同住。这种深度参与使他的写作超越旁观视角,形成独特的“剧中人与编剧人”双重身份。他的扶贫事迹入选国务院扶贫办驻村典型案例,成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唯一入选者。

在《大地上的芬芳》创作中,他亲历的秸秆禁烧战役被转化为生动的文学叙事:为破解“白天不烧晚上烧”的难题,他三顾茅庐学草编技术,推动“草变绳、草变电、草变肉”的生态产业链,最终将“一草多变,还田为先”的理念上升为国家战略,甚至成为2022年全国高考地理试题。这种实践与文本的互文性,构成了中国扶贫史上罕见的个案。

二、四部曲的主题交响:从脱贫实践到精神启蒙

四部曲以层层递进的方式,构建了中国乡村变革的全景图:《大地上的梦想》:以历史纵深解剖贫困基因  ,作品从大寨、小岗村等典型村庄切入,纵览中国农村60年曲折道路,提出“中国三农何处去”的世纪之问。通过“贫困之原”“千年回眸”等九章结构,将个人扶贫经验置于千年农耕文明脉络中,在稻麦花开花落间寻找脱贫秘钥。

《大地上的芬芳》:微观视角下的创新实践。   聚焦“地怎么种?钱怎么赚?”等现实问题,记录“土地合作社”“三来一加”(来料加工、来样定做等)等基层智慧。在前进村,韩修存发现“金鸿无纺布袋”家庭作坊后,立即行动起来,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扩张成“家门口就业”的大工厂,再现了《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办砖厂的当代实践。书中“扶贫+农旅+电商”的新庄“袁家村”模式的探索,已成为乡村振兴的主流路径。

《大地上的课堂》:价值观教育的文学转化  

突破传统扶贫、乡村振兴叙事,以章回体形式将语文、历史等学科知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在韩愈故里联结“务实友善”与当代价值观,于孙中山故居解读“振兴中华”的精神谱系。这种将思政教育植入地域文化肌理的写法,使作品成为独特的“精神扶贫”教科书。

《大地上的精灵》: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治水改水再升级,发展水上旅游业,谱写“走水路奔小康”“亲水”的“第四大战役”……梦想也罢,芬芳也罢,苏北改天换地的每一时,每一天,……都离不开日月之精华、天地之灵气的精灵,一个个战天斗地,扶危济困的有血有肉的“新农人”:“反租倒包”卢秀丽、“无纺布袋大王”朱金、“少年英雄韩余娟”、“中国好人”张泽荣、“把春天送给每个人”的周咸材、回报乡亲的刘强东、乐善好施的“土鲁班”杜存安、“带领百姓致富”的韩歌、“草莓书记王广荣”、“三农悟道草莓大家”石英健……于是,就有《大地上的精灵》的横空出世!

 三、艺术突破:报告文学的形式革新

韩修存的作品在艺术上实现了三重超越:

  1. 结构的独具匠心

四部曲形成“梦想(主体)—芬芳(畅想)—课堂(延伸)—-精灵(动力)”的有机体系。《大地上的梦想》采用纵横双线:纵向贯通历史经验,横向连接全国典型,形成多维透视。这种结构使个体经验升华为时代缩影。

  1. 人物塑造的典型化

拒绝标签化描写,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人”的方法。在《芬芳》中,农民群体形象既有奋斗的英雄气,也有面对秸秆禁烧时的观望与狡黠,鲜活地再现了转型期农民的复杂心态。《精灵》中,通过刘强东舅舅的心里话:“这里只要风调雨顺,有水有肥,这里的黑土地种出的黄豆、山芋、玉米一个劲的往上窜。说句不好听的话,锅台上除去瓷砖,剩下的土地都能长出好庄稼,砂浆土一旦有了水,改种水稻,庄稼长得跟黑龙江黑土地上的庄稼没有两样!产量蹭蹭往上涨!可沙土地就不行了……”。描绘出当初的“旱改水”后,农民喜悦的心情!

  1. 语言的诗意与在地性

既有“池杉鹭鸟立体图”般的诗意描写,也大量运用宿迁方言和农民口语。写杉荷园白鹭:“有的在树梢直冲蓝天,一路高歌;有的含饴弄孙;有的如滑翔机钻入荷塘捕鱼”——动静相生的语言使乡村涅槃跃然纸上。“南来的北往的,去过哈尔滨,香港的,上班的、下岗的,还有骑摩托上班的,你东边瞧是西边走,看看你身边什么都没有!买点水果带回家,今年二十八,明年就十八,后年还像一朵玫瑰花,十年以后不像孩子妈!”这些“土不拉几”的叫卖声非常有人间烟火气!

 四、文学史坐标:对乡土书写传统的继承与突破

 

韩修存的创作延续了柳青《创业史》、路遥《平凡的世界》的现实主义血脉,更展现出新时代的独特价值:

公务员写作新范式:   不同于专业作家的“体验生活”,他将写作融入本职工作,在《大地上的课堂》中直接转化扶贫讲座内容,实现“富口袋”与“富脑袋”的同步。

对报告文学疆域的拓展

作品突破事件记录的局限,在《芬芳》中既赞颂成就,也反思农房改善中“土地财政”“大跃进”风险,体现辩证思考的深度。这种“报喜亦报忧”的写作伦理,延续了司马迁“实录”精神。

新时代的“创业史”  

当元宝村(《暴风骤雨》原型)从小岗村发展为“亿元村”,中国乡村进入新阶段。韩修存记录的电商扶贫、草变肉产业链等创新,为21世纪乡村振兴留下史诗注脚。

 结语:大地上的诗行

“以田地作纸,以汗水为墨”——韩修存用十六年光阴在宿迁大地上写就的这部“乡土中国启示录”,既是中国减贫史的文学见证,也是报告文学美学突破的重要尝试。当他在前进村“富两袋”讲堂上解析“贫”字即“分钱”时,汉字拆解中蕴含的不仅是扶贫智慧,更是文学如何回应时代的深刻隐喻。

从柳青的皇甫村到韩修存的前进村,一代代写作者以双脚丈量泥土,用文字镌刻变迁。在这些“写在大地上的诗行”中,我们看到文学参与历史创造的永恒力量——它不在书斋的冥想中诞生,而在汗滴禾下土的裂变里绽放芬芳。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稿件、图片均有可靠的来源,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并不代表新讯网观点,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本站自动屏蔽违反《广告法》词语。
上一篇 2025年6月21日 12:53
下一篇 2025年6月21日 13:4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