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四月,暖意融融。漫步九龙口湿地公园,碧水蓝天,九河汇聚,白鹭点点,相映成趣。
近年来,盐城市建湖县九龙口旅游度假区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借力非遗淮杂文化,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推进淮杂非遗文化与湿地世遗联动,九龙口先后创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湿地公园,是全国首家“碳中和”景区、国家地理首个“双框之城”,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淮剧小镇被评为江苏省首批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文旅融合,打造有戏“新地标”
文化是旅游的重要资源和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市场。作为“非遗+旅游”的典型示范,九龙口淮剧小镇日渐成为人们旅游打卡的“理想地”。目前,小镇有淮剧、杂技、剪纸、藕粉圆等8个非遗项目常驻展示展演。今年年初,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淮剧江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澄的“陈澄淮剧传习所”在淮剧小镇启用。
形式多样的淮剧、杂技等沉浸式演出让人眼前一亮,演员精湛的演技,游客零距离地观赏,让整个演出趣味无穷……来到小镇,映入眼帘的便是有着50多年历史的老粮仓,粮仓内不仅有淮剧溯源的展示,还有供游客互动体验的淮剧小舞台。在这里,游客既可以了解淮剧知识,又可以感受淮腔之美。小镇内的沙庄旧市,设有淮剧传习所、剪纸研习社、糖画捏面等,寓教于乐的创新互动,更是让游客流连忘返。
建湖有戏,且“好戏连台”。其精彩不局限于方寸舞台之上,建湖以九龙口沙庄古村作台,将淮剧小镇推至聚光灯下。坚持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淮剧小镇以其独有特色展示着“非遗+旅游”的魅力。
近年来,九龙口结合自身文化底蕴和天然资源优势,积极探索“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式,除了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旅游活动外,还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主题旅游线路。九龙口敏锐地抓住机遇,打造了一个可观、可玩、可赏、可忆的非遗街区——沙庄旧市,呈现千年文化,传递人间温情。旧市中最受瞩目的就是淮剧传习所,由全国人大代表,淮剧当代领军人物,梅花奖、白玉兰奖获得者陈澄担任主理人,适时开展名师沙龙、讲座等活动,传播发扬淮剧文化的同时,为青少年传承和研学淮剧提供了平台。剪纸作为中国非遗技艺的典型代表之一,凝聚了高超的指尖技艺,剪纸研习社除了展陈、研习,同时兼具零售功能,成为旧市里颇受欢迎的综合性业态空间。此外,还有糖画、面塑的展示和手工体验区,以传统酿造技术、古法酿造为主体的酱油非遗馆。游客在此能浸入式体验到传承千年的非遗技艺。
在九龙口,淮杂“非遗”与湿地“世遗”融合互动,“旅游+演艺”模式引人注目,淮剧、杂技、民俗等文化沉浸式、多点位、全天候植入生态旅游,“白天看景、晚上看戏”的新格局推动淮杂非遗和湿地生态深度融合,“建湖有戏——灵龙水乡·淮杂故里”生态文旅品牌持续彰显。建湖正以独特的资源禀赋优势,推进全县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据悉,2023年九龙口接待游客超4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5亿元。九龙口旅游度假区推动非遗与全域旅游、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让传统与现代交融、文化与乡愁同在,让“诗与远方”接地气、聚民心,让游客在文化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拥有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幸福感。
生态修复,构建唯美“新空间”
九龙口旅游度假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如何“锦”上添花?秘诀就是“生态为本,文化铸魂”。四月水乡烟树绕,九龙戏珠涌春潮。九龙口的九条“银河”,从四面八方逶迤而过,宛如九条玉龙盘旋在无边的绿毯上,天光湖景一览无余,于此形成的九龙口湿地生态系统典型、独特,除了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动植物资源更是种类丰富,被当地居民誉为“金滩银荡”。
而在实施生态修复之前,这里大片原生态芦荡湿地曾经被一个个围垦的鱼塘、荷塘侵占——周边村民不了解湿地生态功能,一心追求种植、养殖效益,导致相连的自由水面被阻断,水生植物部分被毁。湿地内沟河污泥淤积、水流不畅,湿地蓄水量渐渐下降,原生态芦荡面积越来越少,湿地受损现象愈来愈严重,湿地生态系统越来越脆弱,部分野生动物栖息场所也发生了变迁,野生动物种类、种群数量逐渐减少。生态的失衡,“底色”的缺失,带来了九龙口国家湿地公园游客减少、风评不高、发展滞后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为恢复九龙口湿地生态,九龙口区镇多措并举,全面推进生态湿地修复工作,累计实施湿地保护与修复项目30多个,完成各类投资16亿多元。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截至目前,九龙口湿地核心区累计收储塘口100多个,共计1300多公顷。九龙口区镇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实施湿地水系疏通工程,分年度对九条骨干河道全面清淤,疏浚河道20公里,完成土方100多万立方米。针对九龙口湿地生态环境较为单一导致鸟类的种群难以集聚等问题,九龙口景区专门聘请南京大学教授,为当地“量身定制”鸟类生态环境改造项目建设规划,结合退圩还湿,对原塘口圩堤进行地形整理,形成高低起伏的高滩区,栽植成片湿地树木和果树,为鸟类提供栖息地。同时,为吸引野鸭、黑水鸡、白鹭等水鸟,采用机械作业的办法,适量扩大湿地自由水面,累计新增人工岛5个,栽植湿生树木10万多棵,新增深水区域10处。
如今的九龙口湿地上,又响起了此起彼伏的鸟鸣声,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自由自在地翱翔于辽阔的滩涂之上,东方白鹳的翩然身姿与波光粼粼的水面相映成趣,演绎出一幅幅湿地美景。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更多游客走进九龙口。为了深入做好生态文旅融合,九龙口打造湿地研学、生态科普、非遗观赏等旅游项目,形成“观鸟季”“摄影写生季”“淮杂文化体验季”等系列特色旅游项目,打造国内国际知名文化品牌,提升九龙口整体竞争力,增加旅游吸引力。
荷花为媒,创塑小镇“新品牌”
走进九龙口荷花漫,满眼荷花摇曳生姿、绿叶如盖。2023年7月22日举办的第二届荷花文化艺术节展示了上百种荷花,从鹅黄、品红到绯红、豆绿,从大气端庄到温婉典雅,更有“九龙聚喜”“九龙碧波”两个品种,让游客大饱眼福。活动现场,中国花卉协会荷花分会相关负责人正式授牌九龙口为中国荷花及水生植物产业研发创新联盟理事单位。中国荷花产业研究发展创新中心和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九龙口荷花专家工作站也相继揭牌。
“创新发展需要合力,优势互补,信息互通,以创新促进科技生产。”建湖县九龙口旅游度假区负责人表示,未来,九龙口将继续与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人员深化合作、发展共赢,通过战略合作、产学研一体推进,不断探索实践荷花产业发展新路径,推动荷花产业全面发展。据介绍,九龙口荷花漫景区总占地面积1000亩,以荷园盛景为主题,培育种植各种水生花卉,目前景区内仅荷花就有十大系列近800个品种。
景区在九龙渔肆、水乡农庄、荷韵空间等基础上,合理利用、完善、拓展、提升,增加“声、光、电”等舞台秀演,再现九龙湖荡风光,完美演绎“灵龙水乡·荷你有约”的唯美意境和浪漫之旅。此外,景区内特别设置了荷韵茶馆,将传统文化诗词与荷韵文化相结合,一席竹凳、一杯清茶,让游客在炎炎夏日里静享一缕清凉。据工作人员介绍,茶馆定期还有传统乐器演奏和年轻人喜欢的民谣乐队进行演出,让游客从视觉、听觉到嗅觉、味觉都感受到“荷”颜悦色。
如此美景自然不能只远观,景区特地规划了水上泛舟赏荷航线,营造“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妙意境,让来访游客更近距离地欣赏到荷塘美景。为了增添趣味性和游玩性,九龙口荷花漫还特地设置了两处水上集市供游客闲逛。游客可以在水上与美景拍照留念,还可以购买鲜花和新鲜的瓜果蔬菜,体验水上生活。在集市上,游客还能买到以荷花为灵感的多种文创产品,更有做成莲藕、莲蓬形状的荷花糕,以天然植物色素制作的藕粉,建湖地区非遗藕粉圆等特色美食供游客体验。
在此次荷花文化艺术节上,最吸引人的是荷花漫景区中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的“鱼趣”区域,在这里,游客可以体验各式各样的捕钓。工作人员表示,九龙口是里下河地区难得的农耕和渔业双重发达地区。自古以来,当地的乡民们忙时农耕,闲时打鱼,这里是真正意义上的鱼米之乡。该区域里较为醒目的是“水车渔船”,湖中的水车造型以古代的汲水灌溉工具为设计灵感,外形酷似古式车轮。不需要人为操作,水车就会自动旋转,以快、精、准的手法进行捕鱼表演。而最值得体验的是“打簖扳罾”,这是有1000多年历史的捕鱼方法。“扳罾”,即用四根支竿绑成十字挂在一根主竿上,把渔网挂在四根支竿顶端沉到水底,每隔一两分钟用绳子拉起来,鱼正好从网里游过就被捕起来。除此之外,游客还可以体验到“瓮中捉鱼”“浑水摸鱼”“撒网捕鱼”等多样化的捕鱼方式,每一位游客在这里都能尽兴舒心。
白日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丰富多彩的“夜游”生活,更让游客感受到荷塘光影的魅力。景区特地打造了“时光隧道”,采用“水中游龙”的概念,呈现出九龙盘旋的视觉效果,代表着九龙口的九条河。利用声光电等手段,打造沉浸式水幕秀,追随水流光影的流动,用声影律动开启游客们的视听感官。工作人员表示,届时还会有淮剧演出,与水幕相融合,“人在水里,水在景里”,呈现出一台别有特色的水景晚会,打造一个具有未来气息的艺术、人文美学理想空间。
古镇不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服务设施,力求让每一位游客慕名而来、称心而归。弥漫着文化气息的古镇,自然少不了一间书店。2022年11月25日,中国旅游书店·有戏书局正式开业。在这个纸媒和数媒相映生辉的空间里,书、咖啡、文创、数字藏品等应有尽有。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这里采用了“策展”的理念展开空间设计,“红飞龙”艺术楼梯绚丽夺目,隐喻着九龙口地名的传说,楼梯侧面则可悬挂各类新书发布的海报,不仅展示了九龙口的地方文化符号,也是景区文旅业态创新的示范。新建成的“1953”主题餐厅位于古镇淮潮大街,这是一家集品位和文化于一体的沉浸式主题餐厅,建筑以红砖为主体,搭配旧式风格的门头,复古的圆形罩灯和墨绿色丝绒窗帘,吸引每一位走进来的游客的眼球。
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九龙口通力打造研学旅游产品,对“文化+旅游+沉浸教育+互动体验”的研学旅行模式进一步探索,将建湖红色、生态、民俗、文博、非遗等旅游资源串点成线,打造精品研学线路和课程,为项目产品化、体系化、品牌化发展打开新格局。
据介绍,2023年7月初第一期九龙口夏令营活动开营,来自建湖县湖阳路小学、西塘河小学等5所小学的师生共聚九龙口,在九龙口国家湿地公园里领略了湿地的大美风光,到湿地科普馆中学习湿地的奥秘,在淮剧小镇体验淮腔淮韵,用语言和古人“对话”,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九龙口积极邀请全国的专家为当地的文化传承以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提质增效献计献策。第十三个中国旅游日前夕,九龙口举行了2023“品读中国·醉美九龙口”名家品鉴沙龙暨“书香中国”大讲堂首讲活动。活动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导、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毛佩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高级编辑、中国旅游报社原总编辑马力等专家学者以及旅游营销、策划专业人士,请嘉宾们为九龙口的发展与提升建言献策,为景区如何完善基础设施、更好地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提出文化挖掘、IP打造、文创开发、服务提升、客流开拓等专业建议。九龙口区镇正在不断提升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全力唱响“灵龙水乡·淮杂故里”特色文旅品牌。
带民致富,拓展振兴“新内涵”
古镇换新貌、生态大变样、乡亲腰包鼓……九龙口区镇顺应自助旅游与全域旅游大势,科学开发利用当地文化和自然特色,走出了一条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之路。
九龙口区镇将村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小镇建设秉持“修旧如旧,建新如旧”的理念,坚持“征收不拆迁,搬迁再回归”。在退圩还湿、退渔还荡的过程中,制定湿地生态修复补偿办法,承诺“塘口收储了,但村民分红收入不减”,切实保护农民群众利益;开发沙庄古镇,当地政府除了给予乡民经济上的补偿,还提供九龙口镇最优地段的农村新型社区供乡民选择。同时,获得“江苏文旅消费新场景”、“梦里水乡”最美村落、省级文旅融合示范区等荣誉称号的淮剧小镇,发展文旅产业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千余就业机会,村民也可以将房屋出租给旅发公司用作民宿或餐饮用房。以村民的利益为首位,九龙口区镇聚焦优势产业,做好文旅融合文章,依托特色资源,在生态业、旅游业等多维度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促进乡村产业全链条提质升级。
近年来,九龙口区镇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态发展之路,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突出保护与发展和谐共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修复成效明显、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有力推动了九龙口旅游度假区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九龙口区镇坚持全局“一盘棋”,奋力争创国家AAAAA级景区。目前,AAAAA级景区规划和提升方案已通过专家评审,成功上报市文旅局国家AAAAA级景区创建库,同时被推荐到省文旅厅备案。
九龙口旅游度假区副主任董鑫表示,度假区将继续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培养专业人才,强化联动机制,加大对湿地的保护、修复和管理力度,增强湿地生态功能,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提高湿地保护率,全面加快九龙口生态湿地修复工作提质增效。为做深生态文旅融合,打造“观鸟季”“淮杂文化体验季”等特色文旅项目,不断提升九龙口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以争创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坚持创建与建设同步,进一步丰富业态产品体系,高水平谋划推动“1+2+N”联动互动,促进淮杂非遗与湿地世遗深度融合。九龙口将从多个维度构建以传统戏曲为首的“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分层次开展多样化的非遗旅游活动。同时,吸引更多省内外非遗项目入驻度假区,一方面,以助力乡村振兴为目标,聚焦农业农村发展,培育特色品牌;另一方面,也是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
九龙口旅游度假区自然天成、风景秀丽,无论是吃住行,还是游购娱,都很好地诠释了“旅游胜地”的丰富内涵,“世遗”“非遗”交相融合,“建湖有戏——灵龙水乡·淮杂故里”生态文旅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日益提升,已成为长三角地区具有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优美的地域人文景观,让九龙口有讲不完的精彩故事……
近年来,九龙口旅游度假区加速发展以休闲度假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优化发展布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平稳运行,产业培育初见成效,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迈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一幅愈发美好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铺开。
免责声明:1.本站平台目的在于分享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及交易建议。2.本信息如有违规或您认为该页面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回复。3.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